黄立成 官方网站

http://hlc.zxart.cn/

黄立成

黄立成

粉丝:49737

作品总数:122 加为好友

个人简介

黄立成,笔名贤德,1967年生,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香港禅画院执行院长,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,艺术硕士。 致力于书画篆刻学习研究三十几年,擅长小楷,能篆隶行草诸体和篆刻、国画。 作品多次入...详细>>

艺术家官网二维码

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

留言板

艺术圈

作品润格

书 法:议价

国 画:议价元/平尺

匾额题字:议价

拍卖新高:未提供

联系方式

艺术家官网负责人:小张

邮箱:artist@zxart.cn

本页面资料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,张雄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。

黄立成的书法篆刻


引言

 

黄立成,笔名贤德,1967年生,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香港禅画院执行院长,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,艺术硕士。

 

黄立成的书法,亦如他所奏的箫声,悠远而宁静,浑厚而飘逸。他追求美的线条表现,营造平和绚丽的境界。看到他的写经书法,让你觉得在与生机盎然的景象对话,会感到如临幽景,如沐清风,如品奇茗。他把这些汉字幻化作生动、充满活力的生命载体,在安详的线条里面,展现的是情感的交融,心灵的律动,生命的讴歌,潜移默化地引领你走进一个纯净的世界。

 

黄立成是一名教师,非常踏实、勤奋。早在1986年就已初露头角,在全国性书法比赛中获奖,1990年前后,才20出头的他,书法篆刻水平已到达相当的水平,受到潘主兰、沈锡纯、赵玉林、陈奋武老师的称赞,是福建省青年书画家协会会员,周围的同学、同行一致认为他潜力很大,很快就能“走出来”了,可是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之后却很少有他的声音,似乎已经淡出书法圈了。直到多年以后,人们才发现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名单里,有黄立成这个名字。

 

在这沉寂的时间里,他去了哪里?原来,他未曾离开过书法界,他一直都孜孜不倦在做他的事——写经。他从1992年以后,走进了写经的园地。他写经很投入,太专心了!平时都很怕有人突然来访,更不会主动出去社交,一直就这样地写呀,写呀。而这样最大的收获是,经过二十几年写经,他的小楷,非常娴熟。

 


1 行书对联1991

 

一、艺历

 

黄立成用功甚勤,临池研习,几十年如一日。

 

年少时,时常看到邻居族长前贤挥毫写字,羡慕不已,喜爱有加,由此播下艺术种子。1982年以优秀的成绩考取龙溪师范,开始在启蒙老师吴璞老师和吴通海老师的指导下,学习书画。“焚膏油以继晷;恒兀兀以穷年”(唐韩愈《进学解》)大量临摹字帖,先从柳公权《玄秘塔碑》开始,经年不辍,奠定一定的楷书基础。到师范就读的第四年,路子开始拓宽,又临摹王羲之《兰亭序》和学习篆刻等。楷书也转而临习欧阳询《九成宫醴泉铭》,没想到一学就是十几年时间。

 

1986年参加工作后,函授学习于无锡书法艺专,临摹邓石如篆书、颜真卿《勤礼碑》等字帖。并得到先贤林添生等老师的关怀指导,人文涵养受益匪浅。

 

1989年在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,“斗胆”向潘主兰、赵玉林、朱棠溪老师求教,学习书法篆刻,向沈锡纯老师学习国画。他如饥似渴,除了继续临摹《九成宫》外,还临摹欧阳询《梦奠帖》、苏轼《黄州寒食诗帖》、孙过庭《书谱》,尤其是汉印和晚清四大篆刻家——吴让之、黄牧甫、赵之谦、吴昌硕的篆刻作品用时最多,艺术水平和审美修养获得很大提高,开始在报刊杂志发表书画篆刻作品。

 

1991年开始写经书法创作,1994年问道于学诚大法师,赐名贤德,以欧楷入佛经,别具生面。同时,临摹汉《张迁碑》、董其昌行草书《琵琶行》等字帖,书艺继续提高。到2000年前后,已经创作一部《华严经》和多部《法华经》、《地藏经》、《药师经》、《金刚经》和净土五经等作品,被海内外佛教文化机构和收藏家、僧俗大众收藏。以艺弘法,以法传艺,法艺并行。

 

2001年,柯云翰老师看到他的字,认为应该多点“古”意,方闻达老师更是直接指出“就学钟繇”。于是开始转而学习《宣示表》、《荐季直表》等魏晋小楷和汉简隶书。行草临摹文征明《滕王阁序》和《千字文》等帖,数年一以贯之。书风为之渐变,写经慢慢呈现古朴面貌。其后入厦门大学读书法研究生,师从宋明信等导师,系统学习书法,研习钟鼎文、汉简行草和以《爨宝子碑》为主的魏晋书法、明清书法,以及近现代书法。宋老师对书法创作和书法美学研究很深,受学门下,获益良多。

 

长年努力,取得一定的成果。创作了以写经为中心的大量书法篆刻作品。代表作有小楷《华严经》、《楞严经》、《地藏经》以及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全套长卷,魏楷大字题刻《云峰阁》,榜书行书《牛马精神》,行草《僧皎然诗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》,草书《苏轼词赤壁怀古》、《毛泽东词沁园春雪》。先后加入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。作品、传略被收录入《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》,作品入选参加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全国书展,获中国·日本·新加坡教师书法展金奖,入展世界华人书画展、国际书法篆刻展、第三届福建省书法篆刻展、漳州市百名书画名家作品展。主编国家“十二五”规划高等学校教材《书法教程》,通用教材《书法》,校本教材《欧阳询九成宫碑》和《汉张迁碑》字帖。多次组织和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书法教学交流活动和举办作品展览。培养许多书法人才,在省级国家和国际比赛中获奖。

 

二、作品分析

 

黄立成的书法,分成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分析。

 

(一)写经作品。写经所花精力最多,作品最多,字数巨大,总计约五百万言。仅就《华严经》就有两部(一部完成于2000年之前,一部于2015年完成)每部字数多达六七十万字。写经作品有三种风格,第一种是唐楷面貌。

 

大致从19922003年,写经创作逐渐成熟。以欧楷为基本面貌特征,有蝇头小楷,也有三四厘米见方的寸楷。从图3《妙法莲华经(法华经)卷五局部》之气韵看,作品遒劲平正,娟秀和美,俊丽端庄,恬静秀朗,安宁静穆,清净和蔼,规矩妍美,法度森然。“字之内敛挺秀之气,多得之于融化欧虞之刚柔。其书虽无欧书之险严,却似有欧之清润;既兼虞书之平静,又出虞书之灵动,严谨而不拘束,儒雅而劲挺。”(赵君平)笔画大部分为中锋,落笔、收笔、折笔处,常有棱角,正侧结合,对立统一,顺其自然,“以圆笔为性情,而以方整之笔为形貌,其淳古处乃直根抵篆隶。”(翁方纲)有许多字如“说”、“他”等字,竖弯钩的写法,接近隶书的写法,受隶书影响明显,体现欧楷特点。



3 妙法莲华经(法华经)卷五局部小楷长卷 1998

 

写经作品第二种风格是魏晋神采。

 

大约从2004年到2010年,这个时期他潜心研习魏晋小楷,综合多种临帖所得,进一步发展审美思想,“纳古法于新意之中,生新法于古意之外”形成这种面貌。作品高古纯朴,刚柔结合,笔画里面,常藏趣味,幽静深邃,轻松活泼,灵活多变。观之如“云鹤游天”,“群鸿戏海”,宛似一曲柔和而欢悦的生命之歌。

 

用笔意态古质,凝炼精劲,规矩而多变。楷中有隶、行,甚至有草、篆。如图4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(金刚经)局部》中的“可”、“不”、“所”、“有”、“阿”、“应”等字的长画横笔,皆用隶意,“不”的横撇连写、“可”的口用连点书写、“思”的心字底卧钩与最后两点连写、“量”字的最后两横连写、“无”字的四点底用一横代替、“若”字的草字头用点撇横连写代替,凡此种种,都体现行书的印迹。更有甚者,如“议”字写法几近草书,而“德”字的心字底用似篆法,随心所欲,顺手拈来,不拘一格,随性点画,不求其工而自工,无法而又有法。如同自然万物天趣,生机、有序。

 

结体虚和停匀,疏密有致。字形以扁方为主,长短穿插,斜正互见,有的重心在左,有的重心在右,你我迎让,浑然一体。如花开逢时,苗出应雨。整幅章法,行距宽而字距窄,疏处可走马,密处不透风。疏者大气,细者精致。上下各字大致呈字心对齐之状,又有若隐若现的S形布局,上下贯气。

 

4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(金刚经)局部小楷长卷 2010

 

写经作品的第三种风格是碑味小楷。

 

这种风格的出现,大概是在2010年之后。通常魏碑用于写大字,显其刚健雄壮之美。而把魏碑融入小楷,则是比较少见。

 

不难看出,随着研习书法的不断深入,他一直在反思、探索之中。魏晋小楷的弱点,也是有的,如若用这种用笔方式写稍大的字,未免显得行笔过于简单。为了找到写大字与写小字的契合点,必须另辟蹊径,上下求索。《爨宝子碑》风格独特,艺术营养举世公认,能否取法?

 

几度春秋,强化临帖,笔下逐渐起了变化,不但大字有了长足的进步,而且小字写经也出现了有别他人的面目。这种写经作品敦厚雍容,稳重刚劲,爽利干脆,栩栩如生,和谐统一,波澜不惊,雄壮朴拙,清健灵秀,在清健灵和中含有着自然可爱的柔美,有《爨宝子碑》骨格内韵,还蕴含《张迁碑》、晋唐小楷的色彩,内涵丰富,而相貌端庄,禅意入里,写经之恭敬心,昭然在目。

 

用笔以方为主,起笔多切锋,行笔讲究提按。短画简约,长画隽永。线条灵动,有弹性,挺拔流美。如图5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(金刚经)局部2014年》之中,横画如“不”的首横,“香”的第二笔横画,“是”的中间一长横,“须”右上一横等笔画,尽管落笔、行笔、收笔的轻重、大小、角度、方圆各有不同,却都具有典型的《爨宝子碑》的写法特点,类似隶书的波画,而做方笔,与隶书有不尽相同,显得舒展有力,阳气贯彻。“不仅表现了刀与笔的交汇之趣,而且大有头角峥嵘的气象”。

 

点画有方有圆,有长有短,变化丰富,多姿多样,异彩纷呈。有的是由隶书变化而来,如“不”字的点画;有的由行书变化而来,如“作”字的右下两点、“以”字的左边点画;有的由其它笔画缩小变化而来,如“菩”字的左上一点是由草字头的左边变化而来的,“不”字的右下一点,是由捺画变化而来的。

 

在《爨宝子碑》中大多“口”字形的左右两竖大多作垂直状,使得字形方方正正,而在此作图5中,多做倾斜状,如“名”、“菩”、“阿”等字,虽也方正,但不成九十度角,与其它部分互相呼应,顾盼生姿。

 

通篇楷则为主,隶意明显,偶尔穿插行书笔趣,如“触”、“意”、“以”、“往”、“是”等字,以显变化,破除呆板。主笔突出,长短对比分明,也是求其变化。取势也较为自由、活泼,时常舒展飞动,翩翩然如惊鸿奋六翮。结构中宫收紧,内擫而外拓,与《九成宫》风格一脉相承。而许多字重心高低相杂,如“香”、“菩”、“果”字重心高,而“尊、“得、“斯”等重心低,这样参差错落、天然有序,不仅有唐楷余韵,且有魏晋姿采。



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(金刚经)局部小楷册页 2014

 

这个时期还有另一种面貌就是如图6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(金刚经)小楷中堂2014年》这样的作品,变化更多,个人风格明显。用笔圆中有方,方中有圆,“不方不圆,亦方亦圆”,“圆”是力求中锋为主,以骨力为胜;而“方”是偶用侧锋成妍,获取神采。整体流畅灵动,爽利劲健而温和含蓄,稳重多姿而醇厚畅达,和谐融洽而玲珑剔透。

 

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(金刚经)小楷中堂 2014

 

(二)多体书法作品

 

黄立成临摹的字帖较多,对《甲骨文汇编》,钟鼎文《毛公鼎》、《大盂鼎》,小篆《邓石如篆书》,隶书《曹全碑》、《张迁碑》、敦煌汉简、居延汉简,楷书钟繇《宣示表》、《力命表》、《荐季直表》、欧阳询《九成宫》、颜真卿《勤礼碑》、柳公权《玄秘塔碑》,魏碑《爨宝子碑》、龙门二十品,行书王羲之《兰亭序》和《圣教序》、黄庭坚《松风阁诗》、苏轼《黄州寒食诗帖》、文征明《滕王阁序》和《千字文》、董其昌《琵琶行(行书)》,草书孙过庭《书谱》、董其昌《琵琶行(草书)》这些字帖都下过功夫,所以创作的字体比较多样,甲骨文、金文、小篆、隶书、楷书、行书、草书都有。就其创作的数量来看,最多的还是楷书,其次是行草书。

 

1、小楷作品


7《四书五经系列之礼记局部2013年》作品章法比较疏朗,清新有致,字距较小,行距较宽,通体空灵和美。

 

笔法小中见大,刚强有力,铁骨铮铮,多体交融,天真烂漫。楷书和隶书相互交织,行书笔意常入其间,多种成分互相渗透、有机统一,就像一片天然的森里,各种植物生长茂盛,和谐相处在一个整体里面。就作品笔法构成的基本成分主要还是隶楷行,如“敢”、“解”、“故”、“君”等字,均有行书的成分。“不”、“行”、“正”、“长”、“有”、“所”、“贵”等字则隶意明晰。这样,作品就显示流畅而古雅。一些字略笔处理,像“义”、“节”、“长”、“幼”等,约略自然,新鲜奇妙,让作品增添了不少情趣和美感。

 

7作品字形大小有致,斜正多变。在书写过程中,没有按照唐代以后端端正正的写法,而是随性下笔,“字字意别”,变化较多。有的甚至故意倾斜,产生动感,求得生趣。如“众”、“之”、“有”、“谓”等字,以斜取势,上下呼应,形成对比,生动有味。体现了“变而贯”(刘熙载《书概》)的审美思想。



7 四书五经系列之礼记局部小楷长卷 2013

 

2、多体大字

 

1)榜书大字以魏楷见长。魏碑的气魄较大,这种字体比较适合写大字,所以这类的作品也较多。

 

题刻图8“云峰阁”笔法变化较多,意态生动。“云”字的雨字头,上头一笔似横似挑又似点,无拘无束。中间横沟,变化成横折,方折顿挫,连绵横亘,左圆右方,像是楷书,又像是隶书。竖画简短,左右四点各用一点代替,简约传神,犹如金刚开目。整个字由于加入隶书逸趣,所以飘逸成趣,浑然一体。“峰”字中间一竖,变化成竖钩,犹如擎天一柱,又如定海神针。其余笔画穿插融合,互有揖让,和谐统一,稳如泰山;“阁”字左右两竖厚重结实,坚定壮硕。笔画之间大小分明,长短粗细处理得当,巍峨力量,跃然纸上。作品整体,大气雄壮,灵动神奇。在飘逸之中,透着浩然之气,表现出的是一种壮美豪迈的力量。



8 榜书题刻 云峰阁魏碑 2013

 

2)行草作品

 

行书作品数量相对较少,主要原因是把大量精力放在小楷写经上面。然而,学习行草书也有30年时间,先是临摹王羲之《兰亭序》、苏轼《黄州寒食诗帖》而后临摹文征明《滕王阁序》、《千字文》等明清名作,具备坚实的功底。从图9《僧皎然诗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》来看,作品线条粗细有致,中锋为主,凝重而飘逸,郁勃而畅达,规矩而灵动。章法起伏连绵,变幻活,节奏明快,张弛有度,收放自如。整幅作品字字神态不同,或宽或窄,或长或短,或大或小,或动或静、或实或虚,纵横驰骋,传神贯气,奏出了一曲悠扬高亢的欢歌,充满着真挚的情怀,体现出了不殊的神采。

 


9 僧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行草 2011

 

10《毛泽东词卜算子•咏梅》,是近作。作品把魏碑笔法融入行书,浓淡干枯熔于一炉,行笔稳,着纸狠。线条硬朗,顿挫奇崛,挺拔恣肆,犹如江流激荡,势不可遏。字形大小、斜正、疏密、俯仰、连断、穿插、收放听任自然。整幅作品矫健刚毅,骨气洞达,朴茂沉雄,翰逸神飞,“翩若惊鸿,矫若游龙”,是参古而定法,推陈出新之作,较好地表现了他的审美思想。



10 毛泽东词卜算子•咏梅草书横幅 2015

 

(三)篆刻作品

 

篆刻是黄立成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他的篆刻悟性较高,在名师潘主兰先生的悉心指导下,进步很快,早在1990年前后,已经创作出了不少像图2《只研朱墨作春山》、图11《草木泉石亦关情》、《人书俱老》这样优秀的作品。作品渐有入选参加全国和国际展览,以及入编专业书籍。他的篆刻学习始于1985年,从临摹汉印开始,继而临摹晚清四大篆刻家之吴让之、黄牧甫、赵之谦、吴昌硕的作品,对赵之谦作品的临摹用功尤甚。在1990年前后的几年间,有许多书画家、甚至包括一些书画老前辈,都爱用他所刻的印。而对于请他刻印的人,不管是否是艺术圈的,他从来都是认真对待,哪怕不熟悉的,请他刻印,送来印石,他也从不马虎应付。

 

11《草木泉石亦关情》,作于1990年。这一类线条较为厚重的朱文印,源自汉封泥、瓦当和赵之谦、吴昌硕的朱文印。取赵之谦小篆写法和刀法,又运用吴昌硕的残破处理方式,印风浑朴厚重,大气磅礴。线条表现“写”的味道,运笔轻重、快慢,蕴含其中。印文布局,左右两行,一疏一密,有条不紊,该密则密,该疏则疏,疏密对比,轻重有别。在“石”字下留出较大空白,以强调疏密对比关系。印框处理,疏者实之,密者破之,使之疏不松散,密能透风,协调统一,破碎自然,斑剥恰当,古拙味永。刀法涩辣持重,苍劲有味。


11 草木泉石亦关情 1990

 

12《青山不老》源自赵之谦的白文印。印当取法乎高,赵之谦的白文印水平之高,历来公认。他临摹赵之谦白文印作,用时甚多,体会也多,且宜师古不泥。这方印有别于赵之谦白文印的地方是,该印更加突出印文“写”的味道,线条苍劲浑厚,方角较少。布局利用“山”、“不”二字笔画较少,“青”、“老”笔画较多的自然状态,形成两对的对角呼应关系,自然合理地表达美的法则。印边曲直与印文协调一致,残破适当,使印文满而不堵,通风透气。


12 青山不老 1990

 

《丙子》简约空灵,而又不失厚实之感。该印线条相对较粗,笔画少而不单调。“子”字处理方式受黄牧甫篆刻作品的启发,有趣生动,富于变化。在“子”的下方留出较大空白,以形成有疏有密的效果。在边框处理上,左上角破边缺角,避免出现顶边与“丙”之平画雷同、平行的情况。“子”的弧线较多,在左上方也处理成有一定弧度的形状,与之相呼应,“丙”的左边、“子”的右边,边框做一点小残破,以避免单调,同时又取得一定的呼应关系。

 

《拾艺馆》是受黄牧甫等传统篆刻家作品,和综合多种素养而创作的一方印。“馆”字的印文设计有特色,他把“食”字旁的撇捺和一横缩成一个醒目的类三角形,以腾出空间来与右下方的“艺”字所留出来的空间相呼应。为了避免两个长竖画并排的现象,把“官”的左边竖画并到宝盖头的那一竖里去。“拾”字的“合”的人字头,变化成一条向下的弧线,使其与较直的边框形成对比关系;“艺”字的草字头并笔、变短弱化,不使形成太大的空间,而腾出位置安排其他线条。并把“云”省去,才不会过于拥挤。还把左边的“土”的上横加粗,与“馆”的左上角的类三角形相呼应。布局方面,左下方留出较大的空白,使印章产生虚实对比的效果。边框处理简约单纯,跟印文协调统一。整方印灵活多变,内涵丰富,是一方比较成功的作品。

 

结语

 

三十几年来,书法篆刻始终陪伴着他。他热爱书法,他的生活因书法篆刻而改变。他爱好广泛,艺术生活丰富多彩,在美术方面也取得一定成绩。他早年在龙溪师范师就读,主修美术,向吴通海、傅强、许宪生老师学习,训练色彩、素描等美术基础和国画等。参加工作后,经常请教于朱镇生、朱元暹老师,继而又得到沈锡纯老师的指教,还时常到董希源家看他创作山水画,并向他请教。长年与林明才等好友切磋技艺。对清石涛的作品、现代宋文治的作品都下过功夫,进行临摹。还到多地写生,积累创作素材。直到2000年,都不断画一些山水等国画作品。只是之后,就比较少看到他的国画,这是比较遗憾的。

 

由于工作关系,在美术史论、视觉传达设计和艺术教育研究方面,都有涉及。2007年整年在福建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,跟李豫闽教授从事美术史论研究。曾经做过的课题有:周碧初美术研究、漳州棉花画研究、黄道周书法研究、写经书法研究。在CN学术刊物上发表了《周碧初在印尼时期的油画》、《漳州棉花画的艺术特征》、《书法的情感性》等十几篇论文。

 

视觉传达设计,先是问道于好友卢志扬老师,后又向厦门大学张文化教授学习书籍装帧设计。书籍装帧代表作有《战国楚竹书》等。

 

艺无止境,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,虽然在书法篆刻方面,小有成绩,但是总是感到还有不少不足之处,每每不能达到要求。他一向认为要弥补自己的不足,提高书法水平,就要多学习,多临帖,不间断。虽年近五旬,一直在边创作边学习。未来的路还长,活到老,学到老,我们会看到他的作品一直在变化着,发展着,提高着。